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柏林赫塔队面对困难,寻找突破,村民世代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。为柏林赫塔队面对困难,寻找突破了修建一条“出山之路”柏林赫塔队面对困难,寻找突破,邓迎香与众乡亲先后2次用钢钎、锤子开凿出200多米的“人工隧道”,终于将麻怀村与山外世界连通。

  邓迎香,贵州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委会主任。从1999年直至2011年夏天,她和当地村民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、坚韧与执著,在大山中挖出一条216米长的隧道,将过去2个多小时的出山路变为只需十几分钟的通途,解决了几个村寨的行路难问题。修好路后,邓迎香又带领村民共同致富。她被誉为“当代女愚公”。2016年2月,邓迎香荣登“中国好人榜”。

  不等不靠“迎”来一路芳香

  □记者 崔绍磊

  一条全靠人力挖出的隧道,不仅将过去几个小时的出山路变为只需十几分钟的通途,更让人认识了新时代的“女愚公”邓迎香。

  这或许是宿命的安排。1991年,邓迎香嫁到了与世隔绝的麻怀村,在这个典型的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石漠化喀斯特山区,山高坡陡、地形复杂,进不来出不去,被认为是“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”。孩子们上学,翻山越岭一个来回要4个多小时,邓迎香看在眼里疼在心上。而更让邓迎香心疼的是,她未满周岁的小孩生病因为交通不便耽误就医而夭折。一件件事针扎般刺痛着她:这种现状必须改变。

  直面困难,不能等不能靠。说干就干,为寻出路,麻怀村开始了凿洞。邓迎香积极响应,干的都是男人的活,跪着趴着,一锹一镐地挖出砂石,她和村民再一筐一兜地肩并肩、手递手地往外运。夜以继日,邓迎香常常累得直不起腰,走不动路,“回家连晚饭都没力气吃”。就这样,她和村民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、坚韧与执著,硬是在山石上挖出一条216米长的隧道。由于能干肯干,她也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。

  要致富,先修路,邓迎香深深懂得这个道理,现在路通了,下面就要脱贫致富。2014年,当选为麻怀村主任的邓迎香,又为村里奔波起来,她四处考察,寻找可以落户的项目。项目有了,没钱没人,邓迎香又开始“挖人”、找钱,她给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打电话劝他们回家创业,给村里的“能人”讲道理让他们出钱投资……一次次的苦口婆心终于打动了他们的赤子之情。合作社成立了,一家家淘宝店开了,村民的腰包也鼓了,看上了电视,拿上了手机,住上了楼房……麻怀村撕掉了贫困的标签,成为新时期脱贫攻坚、同步小康道路上的一面旗帜。

  不等不靠,自力更生。邓迎香,这个贵州大山深处的“女汉子”,与天斗与地斗,砍山凿洞,突出重围,为乡亲们铺就致富路。她的人生正如她的名字一样,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破土而出,顽强生长,开满鲜花,“迎”来了一路芳香。

  从2小时到15分钟 他们用原始方法挖出一条『生命之路』

  麻山深处的麻怀村,位于贵州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东南面,距社区7公里,属典型的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石漠化喀斯特山区。因山高坡陡、地形复杂,村民外出必须攀越悬崖峭壁,从山脚爬上山峰,再从山顶下到坡脚,仅翻山就耗费2个多小时,村民建房子一砖一瓦都要靠肩挑背驮运进来。生产生活物资拉不进去,农产品运不出来,麻怀村成了与世隔绝的“世外桃源”,被认为是“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”。最苦的是孩子们,天不亮就起床,每天翻山去学校,一个来回就要4个多小时,疲惫不堪的孩子们上课时直打瞌睡。

  1991年,邓迎香嫁到了麻怀。因为交通不便,刚结婚的头两年她都回不了家。令邓迎香最不堪回首的是1993年,那年5月,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,因为交通不便,生病没能及时送医抢救,失去了生命。一件件事针扎般刺痛着邓迎香。

  转机出现在1999年,那年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,麻怀村因山高路险,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,电网建设搁浅。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洞。一位村民在村子南头发现了一个40米深的自然溶洞,洞口正好对着村外。大家一下子看到了希望:“挖”。可要挖通剩下的170多米的山洞,困难比想象多得多。

柏林赫塔队面对困难,寻找突破

  邓迎香积极响应,和乡亲们一起开始了第一次凿洞。那时的邓迎香还不是村干部,可她凭着“要打通路,啥子都拦不住柏林赫塔队面对困难,寻找突破我”的拼搏劲头,硬是干出了男人的活儿。由于溶洞狭窄,邓迎香和大家跪着甚至趴着,一锹一镐地挖出砂石,再一筐一兜地肩并肩、手递手地往外运,大家用这样原始的方法挖洞,夜以继日。邓迎香常常累得直不起腰,走不动路,“回家连晚饭都没力气吃”。由于能干肯干,她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,提起这位女英雄,没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。

  2001年正月,村民们刨着抠着突然刨出一个洞口,“通了,通了!”村民们满眼含泪、奔走相告。

  “尽管隧洞阴暗狭窄,村民们也很满足了。”邓迎香说,水泥杆子顺利运了进来,麻怀人终于用上了电。大家出去也不用翻山了,走通这200多米长的隧洞只需15分钟。通电那天,村里几个老者想将烟卷放到电灯上去点燃,引来大家哄堂大笑,因为他们从未见过电灯,还认为它像明火一样也能点燃东西呢!

  路窄难行众人犯愁『铁娘子』二度凿洞让货车能通行

  麻怀村的头等大事总算告一段落。2010年国庆,在浙江打工的女儿李琼回村办喜事,邓迎香忙里忙外,希望把李琼的婚礼操办得喜庆、热闹。

  李琼出嫁要通过隧洞,当时正值雨季,隧洞里淌着齐膝深的水,穿着婚纱的李琼不得不和大家一样脱下皮鞋换上了塑料拖鞋,李琼挽着新郎在低矮的隧洞里踉跄前行,几次险些跌倒,洁白的婚纱上沾满了湿泥。

柏林赫塔队面对困难,寻找突破

  女儿婚礼的“狼狈相”触动了邓迎香的神经。送走女儿和女婿,她对丈夫李德龙说:“一定要把隧洞再凿高、凿宽,‘像隧道一样,能通汽车’。”

  第二次凿洞开始只有邓迎香一人行动。没有风枪、空压钻孔等凿洞设备,只有钢钎、锤子,磨穿了手套,磨破了皮肤,磨浸了血……原本并不赞同二次凿洞的李德龙被妻子感动,每天进洞帮忙,渐渐地,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凿洞大军。

  劳力不缺了,但凿洞仍面临不少困难,最大的困难是炸材等物资上的严重缺乏。邓迎香跑部门、找老板、拉赞助,麻怀村凿洞修路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,大家纷纷施以援手。通过她的努力,共得到县直部门、社会各界以及家乡亲人的资金支持7万多元(其中她女儿女婿就捐款1万多元),水泥物资80余吨。

  邓迎香和李德龙各带一队,从隧洞两头开工,不分白天黑夜凿洞。2011年夏天,一条连接山外、宽度增至3.9-5米、高度增至3.5-5米、可以通行货车的穿山隧道终于竣工。当年8月16日,举行了通车典礼。通车不久,罗甸县委县政府又派出交通部门对隧道进了加固处理,使得隧道成为麻怀联结外界的快捷通道。2012年,邓迎香又带领群众实施翁井公路一事一议工程,全寨群众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将从册山公路接麻怀村委的公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,使村上的公路更加平整和安全。

  村庄成远近闻名『小康创建示范村』乡亲腰包鼓起来

  . 2014年,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主任,继续用“这股牛劲”带领全村群众谋求脱贫致富之路。“麻怀村还有不少贫困农户,让他们脱贫致富才是关键。”

  为了进一步改变麻怀村贫穷落后的面貌,邓迎香开始四处考察,寻找能够落户麻怀村的项目,然后又给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打去电话,希望他们返乡创业。凭着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沟通,邓迎香说动了几个村里的“能人”。他们有的拿出了所有打工积蓄,有的将喂养的家禽全部变卖,办起了麻怀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。

  邓迎香与几个合作社的合伙人一起,跑江西、下广西,拜师学艺,艰苦创业,搞起了铁皮石斛和岩黄莲等中药材的种植。在麻怀隧道边上的大棚里,村民蒋本宽告诉记者,他们育出的铁皮石斛鲜条因为品质上好,每公斤市场价格1200元,比市场价高出了一倍多,为了节约土地,保证药材价值,该村确定在山上的树木上附种50亩野生铁皮石斛。如今麻怀村大棚铁皮石斛和岩黄连等中药材试种成功,广东、福建、江苏等几家药材生产商与该村签订了包销协议,并承诺麻怀村种出多少要多少。村里还准备开一家农村淘宝店,进一步增加销量。

  现在,麻怀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,通村通组水泥路四通八达,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、用上了手机和固定电话、喝上了自来水,90%的农户盖上了砖混结构的楼房,基本实现了户均一辆摩托车、5户一辆小轿车。交通条件的改善,使得麻怀村的孩子们上学变得非常便利,孩子们不再因为交通不便而辍学,入学率屡创新高,从大山深处走出了15名大学生和1名研究生,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了260余人。麻怀村的生存条件不仅大大改善,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创建示范村。2015年,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,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%以上,实现10户41人脱贫越线,贫困人口下降至43户120人,贫困发生率降至18.6%,撕掉了贫困的标签,成为新时期脱贫攻坚、同步小康道路上的一面旗帜。

  回顾10多年凿洞的历程,邓迎香说:“我们村是吃着‘百家饭’长大的。我们也要不等不靠顽强拼搏二次创业奔小康,开创‘麻怀精神’。”